学校首页| 机构组织|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2024年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大纲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25 点击量: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大纲

学院代码:005

学院名称:教育学部(文学院)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20教育综合(自命题)

833课程与教育学论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20 教育综合(自命题)

考试大纲:

一、考查总目标

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试卷内容结构

教育学原理 约 60 分

中外教育史 约 50 分

教育心理学 约 40 分 (注:中外教育史包含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

五、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 5 分,共25 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论述题 3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材料分析题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六、参考书目:

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中国教育史》(第四版),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2019;

3.《西方教育思想史》(修订版),张斌贤,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 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 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 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 关于“教育”的陈述类型

教育定义; 教育隐喻;教育口号。

2.教育定义的类型

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

3.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的本质与教育概念的内涵;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 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 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 教育的起源

2.古代教育的特征

3. 近代教育的特征

4. 现代教育的特征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与改革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与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再生产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3.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5.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6. 媒介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1. 教育的经济功能

2. 教育的政治功能

3. 教育的文化功能

4. 教育的科技功能

5. 教育的人口功能

6.教育的生态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学习化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 变革。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 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 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 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 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 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 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四、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3.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体发展需要。

4.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49 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 全面发展教育与立德树人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诸育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

1. 培养目标的概念及演变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培养目标的演变。

2. 我国学校的培养目标

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大学的培养目标。

五、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 教育制度的概念

2.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 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

1. 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2. 学制确立的依据

3. 各级学校系统

4. 各类学校系统

5.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1951 年的学制;1958 年的学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 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

4. 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5.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6.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六、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 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 程与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发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泰勒的目标模式;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施瓦布的实践模式。

2.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3.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卢姆教 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我国中小学课程目标及其演变。

4. 课程的范围、组织与结构

5.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与课程。

6.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

1. 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 学生发展。

2.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3. 1949 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七、教学

(一)教学概述

1.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1. 教学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及其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注意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社会互动教学理论。

(三)教学原则

1. 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 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四)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的结构。

2.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 指导性教学模式;逆向设计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 项目探究教学模式;STEM 教学模式。

3.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

1.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4.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 学业考评。

(六)教学组织形式

1.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 班级授课制

3.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个别辅导与个别化教学; 分组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与走班制;泛在学习;慕 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 自学辅导法; 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

(八)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1. 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功能

2.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 学业成就评价

纸笔测验, 表现性评价, 档案袋评价。

4. 教学评价的改革

八、德育

(一)德育概述

1. 德育概念

2. 德育任务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 道德教育

2. 思想教育

3. 政治教育

4. 法治教育

5. 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过程

1. 德育过程的要素

2. 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德育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发 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 个别特点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原则。

(五)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 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奖赏与惩罚。

(六)德育途径

1.德育课程与直接的道德教学

2.全方位德育与间接的道德教育

教学育人;指导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协同育人。

(七)德育模式

集体教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社会行 动模式。

九、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 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2.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 教师劳动的特点

4.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5.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与结构;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取向与途径。

6.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专业自主与教师的专业权利;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义务。

(二)学生

1. 学生及学生观

2.学生发展及年龄特征

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发展特征;学业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生涯发展。

3. 学生群体与学生组织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青年及少年儿童组织及其建设;学生群体与组织的作用。

4.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三)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标]

1. 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 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 程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别是代表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 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的学风。

3. 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历史事实,总结 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一、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2. “六艺 ”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2. 齐国的稷下学宫

3.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庶、富、教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有教无类 ”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 ”与教育目的;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道德教育; 论教师; 历史影响。

4. 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 ”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 ”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论教学。

5. 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 ”的传授; “性恶论 ”与教育作用; 以“大儒 ”为培养目标; 以儒经为教 学内容;“闻见知行 ”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 墨翟与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 ”与教育作用;以“兼士 ”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 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

7.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中庸》;《学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 汉初的文教政策

2.“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的确立

3. 汉代的学校及经学教育的特点

4. 察举制度

5.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6. 王充的教育思想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 南朝宋的“ 四馆 ”与总明观; 北魏的官学。

2.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私学发展; 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 科举考试制度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度的 影响。

4.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 韩愈的教育思想

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性三品 ”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师道。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 科举考试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对学校教育的制约;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与官学体制;北宋三 次兴学与“三舍法 ”;“苏湖教法 ”;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 ”;社学。

2. 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 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书院教育的特点。

3. 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私塾教育的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明天理,灭人欲 ”与教育作用; 论“大学 ”和“小学 ”教 育; “朱子读书法 ”。

5.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 ”与教育作用;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论教学; 论儿童教育。

(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1. 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2. 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 ”

3.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 “实德实才 ”的培养目标; “六斋 ”与“实学”的教育内容; “习行 ”的教学方法。

二、 中国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 教会学校在中国举办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教会学校课程;教会学校的性质与影响。

2. 洋务学堂的兴办

洋务学堂的兴办及其类别、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3. 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 派遣留欧。

4. “ 中体西用 ”主张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 中体西用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 ”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 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2.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 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3.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4.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5.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 ”“伸民权 ”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 ”的教育目的; 论学制;论师范教育、 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6. 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 ”“开民智 ”“新民德”的“三育论”;对传统教育的批评; “体用一致”的 文化教育观。

7.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学制 ”和“癸卯学制 ”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制定教育 宗旨。

8. 清末留学教育

留日教育; “庚款兴学 ”与留美教育。

9.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学

(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 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准。

2.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蔡元培与资产阶级革命教育; “五育 ”并举的教育方针;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20 世纪 20 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变革;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 实用主 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4.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5. 1922 年“新学制”

七项标准; 学制体系;中小学校课程标准;“新学制 ”的特点和评价。

6.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青年教育与干部教育; 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

三、 中国现代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 ”教育; “三民主义 ”教育宗旨; “战时须作平时看 ”的教育方针。

2. 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终结;“戊辰学制”的颁行。

3. 学校教育发展

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 职业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 校西迁。

4. 学校教育的管控措施

训育制度;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中学毕业会考。

(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1.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本质;论“教育功能 ”;“全人生的指导 ”与青年教育。

2.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提倡“学校采用实用主义”;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定县调查与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 “ 四大教育 ”与“三大方式 ”;“化农民 ”与“农 民化 ”。

4.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5. 陈鹤琴的“活教育 ”探索

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探索;“活教育 ”实验; “活教育 ”理论体系。

6.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 ”实践:晓庄学校; 山海工学团; “小先生制”;育才学校;“生活教育 ” 理论体系。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展

1.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 ”文化教育方针。

2. 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

在职干部教育; 干部学校教育; “抗大 ”。

3. 革命根据地群众教育

4. 革命根据地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四、外国古代教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 古代巴比伦的教育

古代巴比伦的学校; 古代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2. 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3. 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

4. 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古代希伯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5. 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二)古希腊教育

1. 荷马时期的教育

2. 古风时期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3. 古典时期的教育

“智者派 ”的教育活动与教育贡献。

4.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5.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 体育论; “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影 响。

6.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论;“学习即回忆 ”;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影响。

7.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灵魂论与教育; 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论;和谐教育论; 自然教育与儿童年龄分期 论。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影响。

(三)古罗马教育

1. 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2. 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3.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4. 基督教的兴起与基督教教会的教育活动

(四)西欧中世纪教育

1. 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教育形式、教育机构和教育内容。

2. 封建主与贵族的世俗教育

宫廷教育; 骑士教育。

3.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4. 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五、外国近代教育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 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北欧人文主义教育; 弗 吉里奥的教育观;维多里诺的教育观;伊拉斯谟的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2. 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实践; 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实践;英国国教派的教育实践与教育主 张;马丁·路德的教育观;加尔文的教育观。

3. 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学校;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1. 英国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洛克、斯宾塞、赫胥黎论教育。

2. 法国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爱尔维修、拉夏洛泰论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 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

3. 德国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论教育。

4. 俄国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教育思想:乌申斯基论教育。

5. 美国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教育思想:贺拉斯·曼论教育。

6. 日本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福泽谕吉论教育。

(三)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与教育思潮

1.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论学年制和 班级授课制;论教学原则;论道德教育; 论健康教育;论教育与教学管理。夸美纽斯教育 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2. 卢梭的教育思想

性善论与感觉论;自然教育理论;公民教育理论; 女子教育论;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 地位与影响。

3.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目的论;和谐教育论;要素教育论; 教育心理学化论; 初等学校 各科教学法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论。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4.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赫尔巴 特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5. 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幼儿园教育理论。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6.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论教育与社会生产; 论 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 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7. 西欧近代教育思潮

自然主义教育思潮;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六、 外国现代教育

(一)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 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实验:阿博茨霍姆学校、乡村教育之家、罗歇斯学 校;新教育理论:梅伊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 ”与“劳作学

校 ”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2. 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教育实验: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 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1. 英国教育的发展

《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费舍教育法》; 《哈多报告》;

《斯宾斯报告》;《1944 年教育法》; “罗宾斯原则 ”; 《詹姆斯报告》; 《雷弗休姆报 告》; 《1988 年教育改革法》; 《1992 年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 ;《学习社会中的高等 教育》。

2. 法国教育的发展

《费里教育法》;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与职 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法》《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和《高等 教育方向指导法》 (《富尔法案》);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法国学校体制现代 化建议》; 20 世纪 90 年代的教育改革: 《课程宪章》。

3. 德国教育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总纲计划);《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 (汉堡协定); 《高等学校总纲法》。 德国统一以来的教育改革。

4. 美国教育的发展

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八年研究 ”;初级学院运动;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休斯法案》。

《国防教育法》和 20 世纪 60 年代的教育改革; 20 世纪 70 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 育、 “返回基础”;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 必行》; 20 世纪 90 年代的教育改革: 《美国 2000 年教育战略》《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 法》。

5. 日本教育的发展

20 世纪初期至 20 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敕语》《大学令》;军国主义教 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至 20 世纪 90 年代的教育改 革。

苏联教育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 世纪 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综合教学大纲 ”与“劳动教学法 ”; 20 世纪 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1958 年的教育改革、1966 年的教育改革、 1977 年的 教育改革、 1984 年的教育改革。

俄罗斯联邦的教育: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与俄罗斯国民教育管理体制。

苏联教育思想:列宁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 赞科夫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三)现代欧美教育思想

1. 杜威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论教育的本质; 论教育的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2.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 要素主义教育; 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 终身教育;现代人文主义教育。

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 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

2. 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3.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1.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2.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3. 自我的发展规律与教育

自我发展概述; 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发展; 自我发展的教育启示。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3.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1.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4.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四)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1. 智力差异与教育

2. 人格差异与教育

3. 性别差异与教育

二、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一)学习的一般概述

1. 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

关于学习的定义;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2. 学习的分类

学习主体分类; 学习水平分类; 学习性质分类;学习结果分类。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经典 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2.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行为矫正技术;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3. 社会(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

1.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 目的说;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结构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3.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学习的发现与接受之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4.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加涅的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原理;认知负荷理论;多媒体学习。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主动建构性; 活动情境性;社会互动性)。 3.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4.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五)学习的人本主义理论

1. 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三、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1. 学习动机的含义

2. 学习动机的分类

3. 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1.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2. 学习动机的人本主义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自由学习理论。

3. 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目标定向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2. 学习动机的激发

四、知识的建构

(一)知识及知识建构

1. 知识及其类型

2. 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1. 知识理解的类型

2. 知识理解的过程

3. 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1. 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2. 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迁移及其分类;迁移理论与研究;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为迁移而教。

五、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1. 技能及其特点

2. 技能的类型

3. 技能的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加涅的智慧技能学习层级;心智技能的自动化。

2. 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1. 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2.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3.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六、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及其结构

1. 学习策略的概念

2. 学习策略的分类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1. 注意策略

2. 精细加工策略

3. 复述策略

4. 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1. 元认知及其作用

2. 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1. 时间管理策略

2. 努力管理策略

3. 环境管理策略

4. 学业求助策略

七、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智力的基本理论

1. 传统智力理论

2. 多元智力理论

3. 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1. 问题及问题解决

2.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3. 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训练

1.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相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力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 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已有经验, 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开展探 究性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开展实践验证。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

1. 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2. 创造性的基本结构

3. 创造性的测量

传统的方法,标准化测验,创造性人格测验等。

4. 影响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知识; 智力;个性; 动机;情绪;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

5. 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意识形成; 开发创造性思维;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个性及独创精神; 激发 创造动机等。

八、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一)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 态度的形成

2. 态度的改变

(三)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1. 品德的学习与发展过程

2. 影响品德学习与发展的因素

3. 品德的培养

4. 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考试科目名称:课程与教育学论(833)

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一、主要参考书目

钟启泉,汪霞,王文静编著:《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二、考试目标与考试内容

考试目标:

1.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观念。

2.理解并掌握课程、教学、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够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考试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二、课程与教学政策

课程与教学政策的涵义、特征与研究价值;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及取向;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形成与特点。

三、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概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与取向;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四、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课程开发的概念与层次;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与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与困难;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学科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与评价;学习者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与评价;问题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与评价;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确定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教学设计的本质;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五、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课程组织的涵义和准则;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学习者取向的课程组织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课程的组织结构;教学组织的含义;班级授课组织的特点;分组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组织。

六、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课程实施的含义及本质;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用课程行动研究改善课程实施;教学过程的涵义、特点与本质;教学方法的涵义与作用;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教学方法的分类。

七、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含义、动因、模式与基本理念;当代中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学改革及其基本理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当代西方教学改革的趋势;当前我国教学改革的新体系。

八、课程与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及其产生与发展;课程评价的对象;课程评价的类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课程评价的模式;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量化评价的涵义及其优点;质性评价的涵义及其优点;课程评价的组织过程;

教学评价的含义、对象和原则;教学评价的途径和方法;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思考。

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透视

当代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反思与趋势;当代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主要流派;当代西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复试科目名称:《汉语基础知识》

参考书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中华书局,1999年。

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第一部分约30分

第二部分约30分

第三部分约4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20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简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阅读分析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概要

汉语知识考试由“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与分析能力”两部分组成。

(一)语言基础知识

1. 语言学基础

2. 汉语概况

3. 现代汉语语音

4. 现代汉语词汇

5. 现代汉语语法

6. 古代汉语

(二)语文应用与分析能力

1. 辨音和标音能力

2. 字形、字义辨别能力及汉字书写规范

3. 词汇、语法规范

4. 文言文阅读理解

加试科目名称:一、写作

参考书目:

1.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研究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总体要求:要求考生在了解和掌握写作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写作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及其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识写作的本质特征和写作规律;培养写作主体的素养和能力;熟悉写作活动过程,掌握文章写作构成要素、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与技巧,正确地表情达意,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阅读、评论、鉴赏文章的能力以及整体文化素质。

第一章 绪论

⒈考试内容

⑴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⑵现代写作的特性。

⑶写作学的研究方法。

⒉考试要求

⑴掌握写作学概念。

⑵理解现代写作的含义、特性和作用。

⑶认识写作学和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

写作主体与客体

⒈考试内容

⑴写作主体的素质。

⑵写作主体的能力。

⑶写作客体的构成。

⑷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⒉考试要求

⑴写作主体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⑵写作客体的构成要素。

⑶掌握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含义。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⒈考试内容

⑴写作载体的内质(材料、主题)。

⑵写作载体的外形(结构、语言)。

⑶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⑷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

⒉考试要求

⑴掌握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等基本概念。

⑵掌握写作载体的内质、外形和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以及受体与载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⑶了解写作受体的有关概念和知识。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

⒈ 考试内容

⑴写作感知。

⑵写作运思。

⑶写作行文。

⒉ 考试要求

⑴了解感知、运思、行文的交叉递变过程。

⑵辨识感知与采集、运思与构思、行文与表述三组概念。

⑶认识写作行为过程是认识和表达的矛盾统一过程。

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

⒈ 考试内容

⑴叙述的视角与方法。

⑵描写的类别与要求。

⑶抒情的方式与要求。

⑷议论的要素与方法。

⑸说明的分类与方法。

⒉考试要求

⑴理解叙述的含义、作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特点,顺序、倒叙、插叙、分叙、和叙、具体叙述和概括叙述的特点,叙述的要求。

⑵描写的作用,对描写对象(人物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的理解,对描写方法(白描、工笔、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理解,描写的要求。

⑶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抒情的要求。

⑷议论的三要素及其作用,立论的方法和反驳的方法。

⑸对说明的方法(定义说明、诠释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的理解,说明的要求。

第六章 文章的修改

⒈考试内容

⑴文章修改的重要意义。

⑵文章修改的内容。

⑶文章修改的方法。

⒉考试要求

⑴掌握文章修改的相关知识和格式规范

⑵常见的文章修改方法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二、试卷题型比例

简答或分析题约占40%;

作文题约占60%

加试科目名称:二、《中国现代文学史》

参考书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考试时间及适用对象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本试卷用于参加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考试加试的同等学力考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第一部分 约40分

第二部分 约30分

第三部分 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从1917到1949年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三、考试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1.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2.鲁迅(一)

《呐喊》、《彷徨》

《野草》、《朝花夕拾》

3.小说(一)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自叙传”抒情小说

4.郭沫若

《女神》的产生和影响

历史剧创作

5.新诗(一)

新诗的诞生

早期白话诗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前期新月派诗歌的贡献

纯诗及早期象征诗派

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6.散文(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7.戏剧(一)

田汉、丁西林的早期话剧

第二部分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1.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革命文学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2.茅盾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茅盾的小说成就

3.老舍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4.巴金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家》的杰出成就

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5.沈从文

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文学理想的寂寞

6.小说(二)

“左联”和左翼小说

京派小说

海派小说

7.新诗(二)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8.鲁迅(二)

鲁迅杂文

《故事新编》

9.散文(二)

幽默闲适小品的创作

10.曹禺

曹禺现代名剧

曹禺剧作的命运

11.话剧(二)

“广场”戏剧概况(田汉、洪深)

“剧场戏剧”创作(夏衍)

第三部分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1.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赵树理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小说创作

3.小说(三)

暴露与讽喻

体验与追忆

通俗与先锋

现实与民间

4.通俗小说(三)

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5.艾青

艾青的历史地位

艾青的诗歌创作

6.新诗(三)

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

校园诗人群与“中国新诗派”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

7.戏剧(三)

大后方、上海孤岛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