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机构组织|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琴操》的版本问题及几点方法论启示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2-09 点击量:

    12月7日,文学院邀请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余作胜教授莅临学院讲学。学院领导班子、师生代表60余人参加此次讲座。

    余教授从《琴操》版本谈起,阐释了《琴操》的性质和意义。《琴操》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乐书典籍,具有音乐性、文学性和文献性,因而处在文学和音乐学的交叉地带,对《琴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之后余教授从古典文献学视角切入,介绍了《琴操》在历史上存在过的7种版本,分别是顾修《读画斋丛书》本、王谟《汉魏遗书钞》本、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阮元《宛委别藏》本、徐干《邵武徐氏丛书》本、黄奭《汉学堂丛书》本和杨宗稷《琴学丛书》本。这7种版本构成了两大系统——王谟的遗书抄本和其他六种集合成的平津馆本。

    一直以来,学界的普遍看法是,平津馆本是最好的《琴操》本子,因为它不仅卷分上下,前有序,后有跋,而且经过清代学者孙星衍、黄奭等人对琴曲的精校精注,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然而,余教授提出新的见解,认为王谟的遗书抄本更接近《琴操》的原貌,并从辑佚学角度作出论证。就平津馆本系统最早的“读画斋本”说,它未说明底本来源,出现大量误辑现象,所拟河间杂歌标题多有不当。如果说这些错误尚能视作一时疏忽,那么前序后跋的形式则显然是为恢复古书原貌而进行的人为加工,却又不清楚古书的序一般放在全书末尾而非开头。相较之下,王谟的遗书抄本则明确说明是辑佚本,每条佚文出处明晰,不做任何人为加工,具有更强的文献可靠性,理应视为更优的版本。

    以《琴操》为个案的版本考据和辨析,余教授目的在于示例古典文献学之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启发同学学习古典文献学不能停留于理论,更重要的是亲身实践,同时还要具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意识。

    会后,唐丽博士对余教授的讲座进行点评,师生代表同余教授互动交流,发表了感想,认为音乐文学研究是一块广阔的天地,值得大胆探索和深入挖掘。陈绪平副院长总结,借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说明一切假设都是以求证为基础,万不可胡乱臆测,要善于发现文献中的蛛丝马迹,并对其进行抽丝剥茧。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